汉寿:25次除颤,4小时坚守,用责任创造抢救机会
2025-09-25 08:35:14          来源:汉寿县融媒体中心 | 编辑:伍 宏 | 作者:吴璇          浏览量:6651

汉寿融媒9月25日讯(通讯员:吴  璇)近日,汉寿县人民医院急诊科团队,凭借精湛医术与执着坚守,历经25次反复除颤、4小时22分钟持续心肺复苏,为61岁突发呼吸心跳骤停且反复室颤患者刘先生,赢得了弥足珍贵的抢救机会。这场与死神的极限博弈,不仅刷新了县人民医院心肺复苏时长纪录,更彰显了医院在急危重症救治领域的专业能力与责任担当。

当日19时52分 ,汉寿县人民医院院前急救中心接到紧急呼救,61岁的刘先生在家中情绪激动后,突发意识丧失、倒地不起,呼叫无应答。

院前急救团队火速抵达现场,迅速完成病情评估,患者已无自主呼吸、颈动脉搏动消失,确诊为呼吸心跳骤停。

时间就是生命,急救团队立即启动标准化急救流程,同步实施电除颤、胸外心脏按压,并快速建立静脉通道。转运途中,医护人员分工协作、无缝衔接,医生跪在担架旁持续按压,护士手持球囊面罩维持有效通气,仅用10分钟便将患者安全送达县人民医院急诊科抢救室。

院内急诊团队,早已严阵以待,迅速接过“生命接力棒”,一场全力以赴的生命抢救战正式打响。

20时12分,在医务部部长和急诊120急救中心主任的统筹指导下,急诊科彭赞副主任医师、郭述鹏主治医师轮流为刘先生实施胸外心脏按压,同时快速连接除颤仪。

监护仪上,致命的室颤波形赫然出现,大家马上意识到,室颤发生时,心脏将停止供血,每延误一分钟,大脑缺氧的风险就增加一分。

“充电200焦耳,所有人离开!”指令一次次下达,除颤一次次完成,胸外心脏按压,随即无缝衔接。

然而,救治过程远超预期的艰难。多轮心肺复苏评估显示,刘先生仍为室颤,团队果断为其实施经口气管插管术,连接呼吸机保障气道通畅与氧气输送。

此后,“胸外心脏按压——静脉给药——病情评估——电除颤”这一流程反复精准执行。

为了保证刘先生的大脑不受损伤,大家一个接一个按,一个累了换下一个,就算手臂酸胀、汗透衣衫,为了守住生命防线,就算患者生还的可能性微乎其微,所有医护人员也得尽到最后的努力。

所有人目标一致,始终保持着规范的按压力度与频率。短短十多分钟,除颤5次、反复进行胸外心脏按压、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和升压药……

本着“生命至上”原则,急救团队将能用的办法都用上,但是患者自主循环仍未稳定。

主任李凯俊当机立断,启动体外生命支持应急预案,紧急联系常德市第一人民医院ECMO(体外膜肺氧合)团队请求支援。接到求助后,常德市第一人民医院ECMO团队迅速响应,予以紧急驰援。

21时50分,患者病情进一步恶化,出现瞳孔散大、脉搏消失、全身皮肤花斑等症状,自主循环恢复愈发渺茫。

这是与死神交锋的至暗时刻,抢救室的空气降至冰点。但没有人动摇,急救团队用永不放弃的信念,用执着坚守的勇气,顽强地争取每一个生的可能。

主任李凯俊指令清晰,稳控全局;团队成员默契协作,按压、给药、监测……所有操作在沉默中有序加速,每一声微弱回响都严密监控、每一剂药物都精准核算、每一次按压都倾注全力、每一次除颤都是对“黄金抢救窗”的极致坚守。

危急时刻,常德市第一人民医院ECMO团队,携带救命设备于23时25分,顺利抵达县人民医院急诊科抢救室。

两院团队默契配合、高效协作,快速完成经皮股动静脉穿刺、下肢灌注置管、预埋血管缝合器、管路连接等一系列操作,于次日0时34分成功启动ECMO治疗。

至此,持续4小时22分钟的心肺复苏、25次的反复除颤,终于暂告段落。ECMO为刘先生搭建起了“体外生命支持”通道,为后续救治赢得了宝贵时间。

在省、市、县三级医疗联动机制的保障下,刘先生先后转诊至常德市第一人民医院、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接受进一步治疗。幸运的是,刘先生的情况每日都在改善。病情稳定后,转入马王堆康复医院进行康复训练,身体逐步恢复健康。

康复后的刘先生在家人的陪同下,专程返回县人民医院急诊科,将一面写满感激的锦旗送到了医护人员手中。

“是你们不放弃的坚守,给了我第二次生命!”他紧握着医护人员的手,质朴的话语里满是认可与感动。

此次极限救治的成功,不仅是医院急危重症救治硬核实力的生动注脚,更深刻诠释了医护人员“以患者为中心”的初心使命与“尊重生命 永不放弃”的责任担当。未来,县人民医院将持续优化急救流程、精进核心技术,强化跨院联动,为区域群众的生命健康构筑更坚固的防线,让每一个生命都能在危急时刻获得最坚实的守护。

【科普时间】

急诊120急救中心主任李凯俊介绍“呼吸心跳骤停发病急、进展快、致死率高,4-6分钟是黄金抢救窗口,而反复室颤会进一步加剧心肌损伤,让救治难上加难。”

为有效破解急危重症患者救治难题,县人民医院精心构建以“急、快、准、联”为核心全流程闭环救治体系,以各环节高效衔接筑牢生命安全防线。院前急救120团队快速响应、规范处置,第一时间开展现场救治;急诊团队依托标准化抢救流程,精准操作,无缝衔接;极危重患者,启动跨院联动机制,引入ECMO等高端生命支持技术,打通生命通道“最后一公里”。

心肺复苏开始时间与成功率的关系

时间就是生命!

心肺复苏

黄金急救时间

4—6分钟!

终止复苏:复苏达30分钟以上,未见ROSC(自主循环恢复),评估脑功能不可逆转损伤,可终止复苏。

此次持续4小时22分钟、经历25次除颤的成功救治,是一次鼓舞人心的特例,其意义远不止于一场技术上的胜利。整个过程中,ECMO等高端生命支持技术的启用,意味着巨大医疗资源的投入,而现实中即便投入如此规模的资源,多数类似病例的结局,仍可能是不可避免的失败。

从医学统计学角度看,心跳骤停后经历如此长时间的心肺复苏,并能获得良好的神经功能恢复,其概率微乎其微。这不仅是对患者生命力的极限考验,更是对医疗团队意志与医院综合救治能力的终极挑战。




一审  伍   宏

二审  刘晓燕  

三审  张智峰


责编:伍 宏

来源:汉寿县融媒体中心

要闻
视频
推荐
我要报料

  下载APP